因地制宜绿化 凸显地方特色
滨海区加快生态宜居海滨城市建设步伐
滨海区以市党代会精神为引领,按照建设“海滨城市”“品质城市”的要求,加快生态绿化,凸显滨海特色,全面提升绿化水平,为打造全省沿海开发排头兵、全市发展新增长极提供良好生态环境。
因地制宜,明确绿化目标。滨海区坚持本土特色,展现滨海风光,实行人工造林和自然恢复生长并举,宜树则树、宜花则花、宜草则草,苗木选择以耐盐碱、耐干旱的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为主,发挥绿地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,不断提升绿化档次和标准。以沿海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,加快推进“四纵、六横、多绿廊”建设和“三边、四区、四旁空闲地”绿化,构筑起涵养水源、调节气候的绿色生态屏障,加快弥河、白浪河、崔家河、利民河和“南一横”等河流林带建设。年内实现2个街道与60%以上的企业达到绿化示范标准,全区农田基本实现林网化。同时,结合旅游项目开发,积极开展湿地保护,通过植被生态恢复,自然生成大面积芦苇荡和灌木林,形成滨海独特的绿化景观。
全域统筹,突出绿化重点。秉持“大开大合、大收大放、大气简约”的绿化总基调,以水覆盖、以绿覆盖、以建筑覆盖,突出大体量,体现大生态、大气势、大气魄、大色块、大冲击、大手笔、大尺度,全覆盖。以各产业园区和城市功能片区道路和景观绿化为重点,营建精品绿化与粗放型绿化覆盖相结合的城市生态防护带,提高绿地空间利用率,扩大绿量,优化美化园区环境,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园区;突出街道、村庄(社区)绿化,以创建绿化示范镇、绿化示范村(社区)为目标,加大街道、村(社区)绿化力度,逐步形成农村生态绿化新格局;突出企业绿化,因地制宜,合理布局,以乔木绿化为主,注重污染防控功能,兼顾景观效果,优化生产生活环境。
完善政策,抓牢抓实抓到底。积极争取中央、省重点造林项目资金,确保专款专用,配套资金足额到位。进一步完善以奖代补政策,激励个人、团体、绿化公司等参与造林绿化;多渠道筹集资金,形成区、街道、村、园区、企业共同投入、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;落地新建项目明确绿化指标,保证新建项目达到全区绿化标准要求。将街道、村居、园区与企业绿化工作纳入重要督查事项,严格奖惩。严格落实包靠责任制,持续改良生态,优化环境,增强生态承载力、环境吸引力和持续发展能力,为滨海开发建设提供生态支撑。